10月26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第四届知识科学文化节圆满落幕。

本届知识科学文化节以“你的量子宇宙”为主题,自9月13日开幕以来,历时一个多月,特邀中俄两国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打造了高水平研讨会、专题学术讲座、科普主题艺术表演及全民科普互动活动等多元内容,累计开展活动200余场,吸引线上线下共计20万人次参与,不仅营造出“全民科普”的浓厚氛围,更为深化中俄教育科技合作与人文交流注入新动能。




俄罗斯联邦副总理德米特里·切尔内申科、莫斯科大学校长维克多·萨多夫尼奇院士专门通过视频对本次文化节开放周活动致以祝贺,并寄予殷切期望。活动同时得到广东院士联合会、民生银行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闭幕式在第四届知识科学文化节精彩回顾视频和深北莫附属美术中学学生开场舞“舞彩斑斓”街舞中拉开帷幕。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李和章,第一副校长、学术委员会主席谢尔盖·伊万琴科,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超峰;莫斯科大学副校长古谢夫·列昂尼德,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深圳市群众体育促进中心特聘专家教练叶江川以及深北莫相关系、中心和部门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出席闭幕式。

伊万琴科代表学校向莅临闭幕式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为本届文化节辛勤付出的全体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同学们,以及所有参与者和支持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他回顾了第四届知识科学文化节的总体开展情况,并指出本届文化节的独特价值与深远影响集中体现在三大维度:一是以科学主题呼应国家战略,“你的量子宇宙”主题与中俄两国正着力加强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合作领域高度契合;二是以全域科普激活社会潜能,文化节进一步打破校园物理边界,主动将科普资源输送至深圳市科技馆、凤凰城实验学校、大运天地等场所,不断扩大科普覆盖面;三是以深北莫实践铺垫教育华章,学校借助知识科学文化节这一平台,在联合科研、青年互动、文化互鉴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探索,为中俄教育年提供了宝贵的“深北莫样本”。

闭幕式上,还举行了第四届知识科学文化节颁奖仪式。李和章等校领导为获得“优秀志愿者”“最美翻译官”“最佳支持保障奖”“优秀组织奖”“突出贡献奖”等五大奖项的志愿者、翻译官和部门颁发荣誉证书。





中外院士专家“零距离”对话 解码前沿科技奥秘
从量子技术到宇宙探索,从生命科学到文化交流……中俄院士、专家学者领衔的高水平讲座成为开放周的“硬核亮点”。专家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市民走进科学“神秘世界”,讲座全程采用中俄双语讲解,充分彰显活动的国际化特色。
10月25日上午,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物理学教授瑙莫夫・安德烈・维塔列维奇以《量子和光子技术的奇妙现实》为题开展分享。他从日常生活中的量子技术切入,指出手机、相机等日常电子设备正是第一次量子技术革命的重要成果,也是现代医学与电子设备发展的核心应用领域。随后,他带领现场听众梳理量子技术从第一次革命到第二次革命的发展脉络,详细解读量子计算在通信、能源、医学、材料、生物等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及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

中国国家天文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潘高峰以《聆听宇宙的脉搏》为题开讲。他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为核心,结合图片与视频资料,向现场观众全面展示了该项目的缘起与建设历程、核心系统构成、重大科研成果及应用价值,同时讲述了科研团队的攻坚故事,并介绍了FAST未来的发展规划。讲座尾声,他向现场年轻人发出诚挚邀约:“欢迎加入团队,共同探索宇宙奥秘。”

10月25日下午,湖滨主舞台迎来一场聚焦“长寿”的专题讲座。临床医学专家、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齐科夫・基里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受邀主讲,为听众解码长寿科学密码。讲座围绕衰老与长寿的基础认知、各国预期寿命与健康寿命对比、长寿生物案例与机制、细胞衰老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针对公众关心的“如何延长寿命”问题,阿列克谢耶维奇院士提出四点实操建议:注重体重管理、坚持健康饮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积极进行运动锻炼。

当夜幕降临,宇航员奥列格・诺维茨基、玛丽娜・瓦西列夫斯卡娅身着标志性蓝色航天服亮相湖滨主舞台,现场瞬间响起热烈掌声与欢呼声。“上太空是什么感受?”“在太空怎么睡觉?”“怎样才能成为宇航员,有什么标准?”……台下观众不分年龄纷纷举手提问,将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宇航员们生动幽默的解答,瞬间拉近了航天科学与公众的距离,航天知识也在轻松的互动中悄然传递。分享结束后,观众们怀着期待与崇拜的心情,有序排队等候两位航天员签名留念。

“为什么海洋里的生物在山脉中也存在?”“生物入侵会带来哪些影响?”“物种应该被主动保护还是遵循自然法则?”10月26日上午,带着公众对生态领域的关切疑问,俄罗斯科学院教授、通讯院士科托夫・阿列克谢以《入侵物种改变了自然和人们的生活》为题开讲。他在讲座中介绍了生物入侵的原因、典型入侵案例及危害。谈及生物入侵的研究现状,阿列克谢坦言:“目前对生物入侵的研究仍存在局限,仅掌握部分具有重大经济影响的案例,更多生物入侵情况仍待深入探索,相关研究已成为当前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10月26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与光电子学专家范滇元走进深北莫图书馆,作“六十年激光强国梦——高强激光与聚变能源新机遇”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范滇元以亲切平实的语言,将现场听众带入激光科技的世界,系统讲解了激光的产生原理及独特性能。随后,他深入剖析了磁约束聚变、激光聚变两大技术路径的研究进展,并对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前瞻性展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伴随高功率激光技术的持续突破,激光聚变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聚变点火’的曙光已然显现,这份将千秋万代造福人类的聚变能源,终将从梦想照进现实。” 范滇元的话语饱含信心与期许。此外,他还结合“九三阅兵”等生动分享了激光武器的最新进展与激光智能制造领域的亮眼成就。
珠海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智慧海绵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特聘教授佘年以《海绵城市韧性治理:通过低影响发展缓解极端天气事件》为题展开分享。他系统阐释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并分享了诸多成功案例与实践经验。佘年强调,海绵城市的核心在于破解城市内涝难题、改善水环境质量,关键在于秉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理念——通过雨水花园、植草沟等分散式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效恢复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让城市如同天然森林般具备强大的雨水吸纳与渗透能力。

“沉浸式”实验+互动实操 解锁科学魅力
本届知识科学文化节开放周期间,遍布校园的互动体验区人气爆棚。以往“高大上”的科学知识在此褪去了神秘光环,化身为一项项趣味游戏。公众通过亲手操作、亲身参与,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科学秀现场人气爆棚,伴随观众齐声倒数“三、二、一!砰!”,表演导师将热水快速倒入液氮中,一团巨大的白色云雾瞬间升腾,瞬间点燃现场观众的科学热情。

中心广场的互动区里,一个装有淡粉色浓稠液体的容器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大家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这是什么?摸起来好软!不对,怎么又变硬了?”在志愿者的指引下,成年人与小朋友纷纷伸手一探究竟。“这是‘非牛顿流体’,它的特性是‘你越用力触碰,它就越坚硬’。” 志愿者耐心向体验者解释这一物质的科学原理。

在“化学厨房”体验区,工作人员提前用新鲜红甘蓝榨取天然指示剂。市民只需将小苏打、柠檬酸等常见家用物质依次加入菜汁中,就能亲眼见证溶液从淡粉色变为亮绿色、再转为深紫色的“色彩魔法”,直观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机器人”大师班处,一只灵动的机器狗成为全场焦点,与小朋友们“握手”互动,凭借灵活的动作与拟人化表现,展现智能科技的灵动,引得孩子们欢笑追逐。
此外,“生物发光”体验区的荧光水罐、“分离DNA”展台的水果絮状物、“当美食遇上科学”体验区用液氮制作的无冰渣冰淇淋……每一个互动项目都让参与者直呼“有意思”。不少家长感慨:“这类动手又动脑的科普活动太精彩了,比去游乐园还让人着迷!孩子全程舍不得离开,回家后还一直在念叨今天玩过的科学实验。”
科普资源走出校园 “科学无界”点亮全民科学热情
随着活动规模与影响力逐年攀升,学校积极推动活动“走出校园”,让深北莫的科教资源与市民生活无缝对接,生动践行“科学无界”的承诺。
2024年学校已在龙岗区儿童公园、大运天地成功举办巡展。今年则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将科普资源延伸至学校、科技馆、商业广场等更多场所,其中包括深圳市科技馆、甘坑古镇炮楼广场等,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接触优质科普资源,真正实现“全民共享科普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