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负责人:李树奎
化学与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2021年底获广东省教育厅立项支持,项目名称为“广东省本科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4年底通过验收。该示范中心支持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材料科学系、化学系本科生的全部实验教学工作和生物系本科生的部分化学类实验教学工作,支持材料科学系、化学系本科学生的科研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支持材料科学系、化学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支持材料科学系、化学系教师的科研工作。示范中心对全校学生和社会开放。
●示范中心由本科教学实验室和化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两部分组成。其中本科教学实验室为以本科教学实验为主的实验室,兼顾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教师科研工作的需求;化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为以教师科学研究为主的实验研究平台,支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同时兼顾本科生科研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需求。
●本科教学实验室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物理力学实验室和结构分析实验室。
●化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包括5个分中心,分别为:应用纳米光电材料研究中心、先进结构材料研究中心、新型电池材料研发中心、特种功能材料研究中心和化学分析与结构表征研究中心。
●截止到2025年6月底,示范中心共拥有实验室使用面积XXX平方米,拥有已验收并投入使用的仪器设备XXX台套,总价值XXX万元,正在采购的设备XXX台套,总价值XXX万元,计划采购的设备XXX台套,总价值XXX万元。
█ 示范中心制度建设
1.关于实验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措施
●中心实行了校条件保障部、材料科学系、示范中心三级管理,对所承担的全部实验教学课程按课堂教学同样的标准进行管理,建立了领导听课、专家督导、学生评教、定期不定期检查和教学法活动以及相应的开放实验的质量保证制度。
●中心全体人员自觉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入实验室之前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签署安全责任书。
●中心各实验室实行专人管理,学生创新基地和开放实验室拥有中俄双方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指导。开发了胶体化学实验等创新实验内容和结合具体科研方向的科研实践内容。
●中心固定资产帐由专人负责,单价在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由具体使用人进行专管,建有技术档案。调试、检修、使用情况在记录本上进行记录。
2.关于队伍建设的制度措施
●总人数达到了152人,引育四青以上人才6人,培育广东省特支等省级以上青年人才5名。围绕先进结构材料、纳米不电材料、新能源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化学分析与微结构表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高效率的国际化合作教学科研团队。
●中心充分发挥了国际化合作科研优势,实现了1加1大于2的交叉融合效应,实现了快速发展。
●学校制订了人才政策,利用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支持引进人员科研启动,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支持。
●中心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执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全校上下均把中俄战略合作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加以完成,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3.关于仪器设备管理的制度措施
●学校制订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实验室工作条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贵重仪器设备考核办法》等系列管理文件。
●中心制订了《化学与材料实验教学中心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化学与材料实验教学中心物资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每个实验室所属设备均由指定负责人管理,健全了仪器设备借还手续。实验人员对于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情况作为年终考核主要依据。
●中心配备了专人负责设备日常保养和维修,相关费用纳入了学校预算。目前实验设备较新,设备完好率在99%以上,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 示范中心建设成果
1.队伍建设成果
已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水平卓著、中俄合作的国际化教学科研团队。 博士学位人数占比98%,高级职称的占比77%。其中俄罗斯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教授19人,副教授45人,海外和国内长江学者讲席教授3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兼职),万人计划学者2人。广东省特支人才1人,海外优秀博士后1人。2人获评球前2%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
2.平台建设成果
●已完成教学实验平台的升级改造,并结合重点学科建设进行了科研中心建设,全面支撑学生的科研实践和教师的高水平学术研究。
●除项目本身的50万元建设经费外,新增已到位的仪器设备价值1200余万元,利用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投入1.2亿元用于科研中心采购仪器设备。全面支撑了实验教学、科研实践和教学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
3.人才培养成果
●已实现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培养,优化了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建立了毕业标准,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深北莫方案”。完成了教材编写任务。
●开设了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物质和材料分析方法等系列化、体系化的教学实验,新增胶体化学等自选和开放实验,自选和开放实验比例达15%以上。
●中俄教师联手编写中俄双语版《基础有机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胶体化学实验指导书及报告册》等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出版国际学术专著2部。
●本科生毕业率100%,升研率最低86.8%,最高达96.9%。
4.科学研究成果
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论文数量实现了大幅度增长。获得了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在Adv. Mater.、Nat. Commun.、Angew. Chem.等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篇,3年内发表学术论文257篇,申请和获授权专利45项。秦庆华教授和程俊业副教授获评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全球前2%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教师获各种奖项共12项,出版国际专著2部。钛合金成型技术等一批科研成果实施了转化。
5.科技竞赛方面
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并获奖,建设期内学生获奖人数15,共获国际奖6项,国内奖5项。
6.制度建设方面
制订了25项学校级管理制度和4项系、中心级实验室管理文件。
█ 示范中心建设成果价值及应用、推广、示范
1.建设成果的主要价值
●队伍建设
中俄合作的国际化教学科研团队,实现了中俄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有效支撑了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俄老师广泛合作促进了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支撑了学校办学目标的达成。
●平台建设
平台由原来的以本科教学为主转变为教学科研一体化,全面支撑了实验教学工作和学生的科研实践工作,拓展的科研中心建设全面支撑了教师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培养,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深北莫方案”,探讨出俄语零基础的全俄语教学的人才培养路径,支撑了跨中俄文化的化学和材料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产出了优质的学术成果和技术成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评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全球前2%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获国防技术发明奖,服务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
●科技竞赛
学生参加各类国内外的科技竞赛并获得奖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为学生出国深造、获得国内外的各种资助创造了条件,为未来成为高端的科研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制度建设
建立了系列化的校级、系中心级规章制度,确保了教学科研的高效运行,保障了实验室安全,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在对外开放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扩大了专业和学校的影响力,有利于学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2.建设成果的应用、推广、示范
●团队建设支持多个专业的人才培养
教师团队不仅为材料专业的学生授课、开设实验、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为化学系和生物系的学生开设化学类课程和实验,指导数学系、工程系的学生与材料系学生一起组队参加科技竞赛,实现了师资队伍的校内资源共享,支撑了多个专业的人才培养。
●条件建设支持校内外实践教学和科研
实验室对全校学生开放,所有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经预约后可免费使用,材料系的所有教学实验、化学系和生物系的化学类实验都在本示范中心开展,示范中心支撑了多个专业的实践教学。
对企业和其他大学开放,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理工大学及其他一些合作大学的研究生、白俄罗斯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国内相关企业的科研人员来示范中心开展研究工作,利用示范中心的仪器设备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代表性的企业单位有深圳华一检验公司、深圳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致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氢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盛润通科技有限公司等。
●科学文化活动拓展中学生的科技视野
本示范中心连续3年举办知识科学文化节,开设“材料中的艺术之美”系列实验活动,每年接待人数在200人以上。示范中心每年为深北莫附中开设专场科普教育活动,有效提高了中学生的科研兴趣。示范中心的老师为中学生进行科普讲座,每年达10余次。
●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依托本示范中心产生的科研成果,对深圳市的产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电流变材料、轻质材料、新能源材料、特种成型技术等一批成果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应用,通过与企业合作正在实施转化,并设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3.创新性、示范作用和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创新性
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融合莫斯科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的建设理念与优势,莫斯科大学强调重视基础,北京理工大学突出工程应用,两者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达到1+1>2的效果;二是突出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建设,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科研活动,学生一边学习基础知识,一边在科研实践中应用,有利于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主要示范作用
本示范中心的主要示范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校内示范作用,本示范中心是校内首个获批的省级示范中心,在建设规划制订、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活动组织、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对外服务、安全管理等方面起到了校内示范作用,为其他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和示范中心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二是对其他高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了示范作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学者来校参观示范中心,均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合作意向,其中一些合作已经落地。
●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保障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支撑了学生自选实验和自主科研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本科生利用该平台从大二开始不间断地从事科研活动,毕业前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支撑了学生毕业后到国外名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 本科教学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
补充中
█ 化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主要仪器设备
请见化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各分中心的介绍。
●应用纳米光电材料研究中心
●先进结构材料研究中心
●新型电池材料研发中心
●特种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化学分析与结构表征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