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达成重要共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简称“莫斯科大学”)三方合作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学校以建设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目标,致力于开展精英教育以及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2016年10月,学校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2017年学校招收首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2018年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2020年获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21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国际大学园路1号,占地面积33.37万平方米,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投资20.43亿元兴建。校园紧邻神仙岭和龙口水库,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共有21栋单体建筑,包括主楼、两栋实验楼、三栋教学楼以及图书馆、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宿舍、教师公寓等建筑。矗立于中心广场的主楼与莫斯科大学主楼造型非常相似,是校园的地标性建筑。主楼高156米,顶端的五角星被誉为“深北莫之星”。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合作共赢、创新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
二、办学定位
建设独具特色、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打造中俄人文交流合作高地和重要平台,为深化中俄教育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做出贡献。
培养崇德明理、笃学精工、博文友爱、创新协作、担当使命,通晓中俄文化、掌握中俄英三语、精通专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开展本科、硕士和博士多层次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
坚持“立德为本、文化为魂、学术为基、实践为源”人才培养理念,建立“文化润育、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三位一体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俄协同育人共同体,强化全过程质量保障。
发挥两校学科优势和区域科技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和国际领先的前沿交叉工程技术学科,建立世界级国际化科学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共同体,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地位的学术成果。
三、办学特色
学校发展与国家战略和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紧密结合,引进、吸收两校先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科优势,融合形成高起点、国际化、综合性、特色化的基本特征。
将中俄文化导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全过程,形成独特的科学与文化有机交融、实践与创新双驱互动的大学文化。
秉承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学生价值塑造、知识养成、能力培养设置课程体系。发挥莫斯科大学基础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扎实厚重的科学理论基础;发挥北京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开展精英教育。采用中俄英三语授课,以俄语为主。俄语语言课程采用沉浸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快速、深入掌握俄语语言知识与能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发展素质教育,重科学基础、强创新实践。采用小班授课方式,开展研究型、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实践性课堂教学。
四、人才培养
学校以高精尖为教育发展方向,开展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学校远期办学规模为5000人,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1。学校从2017年起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从2018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学校采用中文、俄语、英语三种语言进行教学,国内本科招生录取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招生制度,采用基于高考的“631综合评价”模式。
学校目前在校生规模约为3301人。 截止目前,学校已累计培养三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5%,87.97%的毕业生升学深造,其中92.71%升入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100名的大学。其余就业的毕业生则主要就职于华为、国家电网、深圳中小学等企事业单位。
五、学科专业
学校依托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基础学科和中国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应用的办学优势,结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市科技产业集群特点,突出高起点、国际化和综合性的办学特色,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合理布局,打造中俄文化教育科技合作和“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已开设18个本科专业,18个硕士方向和21个博士方向。其中俄语、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本科专业先后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学校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应用经济学4个学科入选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2024年,数学与应用数学入选广东基础学科“长基计划”首批支持专业。
本科专业
学校现开设18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理基础科学(基础数学、基础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智能感知工程、人工智能、自然地理与环境资源、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科技、管理科学、俄语、绘画、舞蹈教育、汉语言。
研究生方向
学校现开设18个硕士研究生方向:数学(应用数学与技术方向)、化学(无机化学方向)、化学(放射化学方向)、生物学(纳米生物技术方向)、生物学(全球环境变化生态学与管理方向)、生物学(现代世界的基础生物学方向)、生物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资源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学方向)、地理学(城市生态学与区域规划方向)、应用经济学(国际经济与商业方向)、管理学(国家和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管理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对外俄语教学方向)、区域国别学(战略发展和区域管理方向)、区域国别学(欧亚大陆的当代发展方向)、法学(国际经济(商)法方向)、教育学(基础师范教育方向)、教育学(教育管理方向)、交叉学科(跨文化国际交往方向)。
学校现开设21个博士研究生方向:数学(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方向)、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向)、数学(数理逻辑、代数、数论和离散数学方向)、数学(计算数学方向)、化学(分析化学方向)、化学(放射化学方向)、化学(物理化学方向)、生物学(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方向)、生物学(生态学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固体化学方向)、地理学(地质生态学方向)、地理学(陆地水文学、水资源、水化学方向)、地理学(大气和气候科学方向)、应用经济学(金融方向)、理论经济学(世界经济方向)、外国语言文学(俄罗斯文学与俄罗斯联邦民族文学方向)、外国语言文学(俄语,俄罗斯民族语言方向)、艺术学(文化、艺术理论与历史方向)、哲学(哲学史方向)、教育学(专业教育与方法方向)。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实施莫斯科大学培养方案。
国际学生培养
学校重视多元化国际教育环境的营造,从首年招生起,就有国际学生入学。目前,在校国际学历生的比例超过10%,有境外学习交流经历的中国学生比例超过60%。学校对国际学生采用与国内学生一体的管理模式,教学过程、住宿管理、文体活动等均与中国学生一致,使得中外学生有充分的接触和交流。
六、科学研究
学校根据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莫斯科大学基础科学研究和北京理工大学工程研究的优势,设立计算数学与控制研究中心、化学与材料研究中心、现代生物学前沿科学研究中心、前沿交叉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以及SMBU-Sistema合作基础实验室、SMBU—Roscosmos合作基础实验室。
2019年,获市科创委立项投入近2000万元建设(应用纳米光子学平台、分布式智慧能源产业应用实验室、航空内燃机性能实验室、集群智能国际创新实验室、先进互联与异质集成实验室、新型电池材料研发实验室、智能无人系统联合实验室、智能制造实验室等)8个科创平台。2019年首次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省部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2022年首次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即获得8个项目资助,包括2项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
根据深圳区域经济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学校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大学的研究能力优势,计划在人工智能与无人系统、新能源与智慧社会、大数据与信息安全、新材料与智能制造、地球科学与海洋工程、航天与航空工程、环境与生态、健康与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重点建设。
七、师资队伍
根据学校章程,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由莫斯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选派教师,以及全球招聘的优秀学者组成,其中莫斯科大学选派教师不少于学校教师总数的50%,全球引才标准“不低于莫斯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人才标准要求”。截至目前,学校现有教职工739人,其中莫大选派教职工282人,北理工选派和全球招聘教职工457人(含外籍64人);现有各类教学科研人员532人,其中莫大选派274人,北理工选派和全球招聘教学科研人员258人。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占比近90%,副高职称以上人数占比70%。现聘有院士20名,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3名,全球2%顶尖科学家8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含青年学者)10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名,国家海外引才青年项目入选者6名,广东省人才计划入选者8名,广东省重点高端外国专家3名,广东省海外名师(团队)4个,深圳市高层次人才11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