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由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工程系承办的第五届“深北莫-北理工-莫大”创新科技青年论坛开幕式暨生物信息学与工程生物学三校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学校图书馆9层国际活动中心举行。该联合实验室依托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工程系、生物系,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莫斯科大学生物系等4个单位的科研平台共同建设。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莫斯科大学生物系教授阿列克谢・沙伊坦,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刘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李和章,第一副校长谢尔盖・伊万琴科,科研事务部部长斯塔列夫、第一副部长梅文博,组织人力资源部部长郭彦懿,生物系主任基塔绍夫,工程系主任贾云得、副主任程杞元以及工程系教师代表欧阳乐等出席会议。开幕式由斯塔列夫主持。

伊万琴科代表学校向全体与会者表示欢迎。他介绍,“深北莫-北理工-莫大”创新科技青年论坛创办于2023年4月,已逐渐成为各前沿科学领域交流经验与见解的开放平台,论坛中的学术交流已多次转化为实际合作成果,中俄纳米结构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三校联合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均为代表性的合作样例。
针对本届论坛“生物信息学与人工智能”的议题,伊万琴科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的复杂挑战,需在生物学、信息学、数学与工程学交叉领域寻找突破,这些突破将推动医学、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他强调,三校在创新领域经验丰富、基础深厚,联合三方智力资源,必能共同应对复杂问题。他指出,刘滨教授已与沙伊坦・阿列克谢院士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此次双方为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揭牌,正是双方合作的深化与升级。伊万琴科特别向基塔绍夫教授、贾云得教授表示感谢,并相信以该实验室为依托,短期内将推出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联合培养项目。伊万琴科表示,论坛已成为跨文化、跨学科对话的有效平台,为深化高校与国家间的伙伴关系搭建了重要桥梁。他期待本届论坛能成为创建紧密国际科学共同体的重要一步,为两国乃至全人类福祉服务;同时希望以此成为起点,推动生物与工程领域专家开展密集交流,催生更多跨学科项目与平台。

在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环节,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刘滨教授表示,联合实验室整合深北莫、北理工、莫大三校的核心优势,初期将重点攻关“复杂疾病分子机制解析、生物大数据智能挖掘、合成生物器件精准设计”三大方向。

实验室俄方主任阿列克谢・沙伊坦院士表示,俄方团队将依托莫斯科大学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重点参与“生物信息学算法优化、工程生物学理论创新”研究,推动生命遗传密码破解、生态保护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原始创新。
随后,李和章、伊万琴科等8位领导及嘉宾共同为实验室揭牌。



在聘书授予环节,组织人力资源部部长郭彦懿宣读决定,聘请阿列克谢・沙伊坦担任工程系首席科学家。李和章为阿列克谢・沙伊坦院士颁发首席科学家聘书。

李和章为揭牌仪式发表致辞。他对实验室的成立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为促成此次合作而付出辛勤努力的各方人员表示感谢。他表示,生物信息学与工程生物学是当今科技前沿的交叉高地,它以生命科学为根基,以信息技术为引擎,以工程技术为手段,既破解着生命遗传的密码,也推动着疾病防治、生物制造、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技术革命。从基因测序的突破到精准医疗的落地,从合成生物学的探索到生物材料的创新,这一领域的每一点进步,都与人类健康、产业升级、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连。此次三校携手,正是为了在这片高地上凝聚更强合力。
李和章指出,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融合了各自的优势,是“基础研究 + 交叉平台 + 工程转化”的精准对接,也是“国际视野 + 本土实践 + 创新能力”的深度融合,这种优势互补的模式,必将为实验室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他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希望实验室成为“学术创新的策源地”。期待三校科研团队以实验室为平台,聚焦生物信息学与工程生物学的核心难题,开展原创性、前瞻性研究,力争产出一批能够影响行业发展、服务人类福祉的高水平成果,让实验室成为全球该领域有影响力的科研高地;二是希望实验室成为“人才培养的共同体”。科研的核心是人才,合作的本质是育人。期待三校以实验室为纽带,联合开设课程、共建研究生培养项目、共享科研资源,让中俄两国的青年学者在共同攻关中交流思想、碰撞火花,培养出既懂生命科学、又通信息技术,兼具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两国乃至全球相关领域的发展储备力量;三是希望实验室成为“国际合作的新标杆”。
此次三校合作,既是中俄教育科技交流的延续,也是跨校、跨国协同创新的新探索。期待以实验室为载体,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机制,不仅推动科研与人才的交流,更能搭建起一座连接中俄两国科技界、教育界的桥梁,为全球跨学科、跨国界的科研合作提供可借鉴的三校模式。


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主旨报告环节。阿列克谢・沙伊坦院士作题为《Bioinformatics and Engineering Bi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的主旨演讲。他围绕数字化革命推动生命科学新变革,人工智能赋能蛋白质预测与设计,从基因组功能到染色质结构模拟,合成与生物学的未来等话题带来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融合的精彩报告。他指出,面对粮食、污染、气候变化与老龄化等全球性挑战,人类必须学习自然如何以原子级精度操控物质与能量。“未来的科技革命将是信息、生物与智能的深度融合。”他呼吁全球青年科研工作者勇于探索、跨界创新,共同开创生物工程与人工智能共生的新时代。

刘滨教授在主旨报告中介绍了团队研发的面向多肽-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生物序列语用分析方法——KGIPA(Knowledge-Guided Interpretable Pragmatic Analysis)。该成果展示了语用分析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独特价值,标志着生物序列分析进入了“语用分析”新阶段。此外,团队还开发了功能全面的生物序列分析系统“贝格”。该系统集成了生物序列分析、蛋白质远同源检测、折叠识别、功能注释、非编码RNA与疾病关联分析等多种功能。

欧阳乐教授以“多组学与空间组学驱动的肿瘤异质性研究:从网络推断到智能融合”为题发表主旨报告。他展示了“从肿瘤异质性挑战到系统生物学研究范式”“从基因网络推断到多组学融合”“单细胞与空间组学的深度建模”“空间多组学: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范式”等几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水平整合、垂直整合、马赛克整合与对角整合”四种多模态数据融合范式,强调未来生命信息学的核心方向将是跨组学、跨尺度与跨时间的智能融合分析。他呼吁青年学者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生物信息学的交叉领域,推动计算方法从算法创新走向临床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