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北莫新闻

首页 > 深北莫新闻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SMBU

承中俄文明之韵,探科学真理之境,启创新未来之门——李和章校长在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作者:学校办公室(董事会秘书处)    审核: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5-09-15    阅读次数:

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八年前的今天,中俄两国元首向深北莫首届开学典礼致贺辞。今天,我们齐聚一堂,隆重举行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来自全国各地971名本科新生以及来自俄罗斯等国家的189名国际新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线上、线下出席典礼的各位领导、嘉宾、家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带着不同的中学履历、性格与期待,来到同一所大学。此刻,也许你们心里同时存在三种感觉:兴奋、松弛,和一丝隐隐的不确定。大学到底是什么?我应该在大学做什么?

大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指的是“大人”之学,点出大学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表明大学是知识的殿堂、真理的摇篮,点出大学的科学研究任务。纵观古今中外所有的大学,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大学是为国家、民族、社会发展进步所服务的。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10天前,中国举行了盛大的9.3阅兵仪式,你们看到了,铁甲凌霄、鹰啸长空、北斗巡天、东风列阵,展现出和平与自信的强国姿态,在这场盛典的背后,不仅有人民军队的铁血担当,更有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在内的全国多所高校的深度参与。北理工深度参与了多个阅兵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的核心装备研制工作,240余名师生参与了广场合唱、志愿服务和科技保障的任务。

回望历史,大学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历史的烽烟无数次锤炼大学的精神底色,使其成为民族危亡时的坚强堡垒,社会变革中的思想灯塔。

下面我想跟大家分享莫大、北理工在抗战中的故事。

一、烽火岁月,大学担当

(一)战火中的莫斯科大学。1941年,纳粹德国发动突袭,莫斯科大学瞬间成为爱国精神的策源地。地理系学生成为战地测绘尖兵,数学系学生计算弹道轨迹,物理系学生调试通讯设备,化学系攻克蓄电池量产技术,生物系改良“凝血酶”提取工艺等等。即使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师生们依旧点燃学术火炬,续写学术传奇。随着战局逆转,师生们返回校园,培养了大量工程师、医生,他们为库尔斯克会战等关键战役提供了后勤保障与技术支持。据统计,战争期间,莫斯科大学共有近3000名师生牺牲。1945年胜利日,麻雀山巅竖起“永恒之火”纪念碑,碑上镌刻着诗人穆萨·贾利尔的绝笔:“我若逝去,诗歌永不消亡。”这位莫大哲学系校友,用生命和文字诠释了大学精神的永恒。

(二)抗战中的北理工。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抗战岁月里,1940年,党中央在延安创办了自然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成为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这所学府在黄土高原的烽火中艰难起步,几个窑洞、几间平房是最初的校舍。在这种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学校师生用科学技术有力地解决了战争和生产中的一系列难题:改进制盐技术,勘察并发现南泥湾,发明马兰草造纸,改进手榴弹生产工艺等等。抗战期间,学校共培养了近500名科技人才,学生们或参加边区革命工作,或奔赴抗战前线,还有部分被派往苏联深造,成为“又红又专”的骨干力量。这些师生不仅在战火中攻坚克难,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科技报国的理想。

同学们,大学的伟大,不仅在于高楼林立的校园,更在于危急时刻能够以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以科学的精神点燃希望,以知识与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正如战争岁月中的莫大与北理工,师生们不仅坚守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更以科学研究破解难题,把书本知识应用于报国实践。他们将课堂搬到工厂、田野和前线,让创新精神在艰苦环境中生根发芽,用实际行动回应时代的呼唤。这种将价值传承、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融为一体的大学精神,正是大学能够在风雨中挺立、在危机中担当的根本所在。大学精神,是个人与民族、知识与社会、理想与行动的深度契合,是推动时代进步和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源泉。

二、时代召唤,大学何为

时代的变局,赋予大学新的命题。今天,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技术研发创新应用全面展开,它们不是按顺序依次到来,而是并行叠加、互相牵引。大学必须从知识传授机构转型为原始创新策源地、价值引领场和复合人才培养加速器。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达成重要共识并推动创建的国内第一所中俄合作大学。自诞生之日起,深北莫继承了莫斯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优秀基因,以建设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建立“文化润育、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三位一体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致力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外交家、工程师。

在这里,我们以“文化润育”铸魂,始终把“共同价值与跨文化理解”做成底色。在这所中俄合璧的美丽校园,我们的教师队伍来自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19个国家,莫大选派教师占比50%以上,教师中90%以上具有国(境)外教育或工作经历;国际学生约580人,占比超13%,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多元文化校园中,“中华经典诵读”“中俄音乐会”等中俄文化艺术体育交流活动定期举行,常设“留苏百年”“红色传奇”“中俄绘画”等专题展览,还有中俄英三语校报、喜马拉雅中俄双语播客《侃侃俄谈》,特别是学校打造的品牌活动——知识科学文化节,历时一个多月、内容丰富多样、覆盖校内外,有力促进中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在这里,我们以“科学教育”启智,始终让“理性思维与探索求真”作为成长基石。包括23名院士在内的670多名教师将与你们亲密互动,引导你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更会尊重每一位同学的个性和差异,关心你们的成长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学校实行中俄英三语教学,致力于通过语言学习,激发你们兼具中文、俄文、英文的多元思维模式和习惯。学校开创了“俄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中俄双方教师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充分融合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促进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能力培养。学校推行小班化、沉浸式、研讨式、启发式等多样化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精细分组和情境营造,为你们提供充分交流与参与的空间。在课堂中,教师注重启发引导,鼓励你们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促进知识与能力的深度融合。学校特别注重访学交流,40%大一新生前往莫大进行俄语强化学习,65%本科生前往海外访学交流。本科毕业生赴海外留学获得国家留基委项目资助比例近40%,前5届本科毕业生近90%继续升学深造,去向92%为中国“双一流”或世界排名前100高校,遍布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的高水平大学。

在这里,我们以“创新实践”赋能,始终让“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贯穿始终。学校着重培养你们科研能力,包括2个国家级中俄联合实验室在内的20余个科研平台、超过3万平方米的实验室和4000余台(套)教学科研仪器、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全部向同学们开放。学校支持你们参加美国数学建模等各类学科竞赛,前5届毕业生中,平均每2人中就有1人获得国家、省、市级学科竞赛奖项,平均每20人中就有1人在本科阶段发表高水平论文。学校与华为技术、中国电子等80余家机构和俄罗斯航空公司、俄罗斯技术集团等40余家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你们不仅能够走进中国优秀企业,感受行业前沿,也有机会进入世界知名公司,体验国际化科技人文环境。

三、使命在肩,青年何为

同学们,2个多月前的你们,当谈论选择大学时,还专注于选择专业、排名或地理位置,而现在的你们,更应该认识到选择大学其实是选择一种文化基因和成长生态。大学不仅是求学之地,更是一座塑造人生的熔炉。大学用其独有的精神气质,影响每一位学生。选择深北莫,本质上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融合多元、探索未知、追求卓越的生命姿态。对你们而言,从此“深圳—北京—莫斯科”不再只是地图上的地理坐标,而是“大海、星辰、你和我”,更是你们思想、方法与胸襟被不断拓展的多维空间。

希望你们拥抱世界的宽度,在世界文明坐标系中定位自我

“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世界的宽度,不仅是疆域的辽阔,更是心灵的容纳与思想的碰撞。只有在文明的坐标系中,主动定位自我,才能真正理解“我”与“世界”的关系。生物系ALISA同学是俄韩混血,从小在加拿大生活,精通俄语和英语的她,正在努力学习中文,正如她所说:“在深北莫的实验室里,我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者用同一种科学语言对话;在校园文化节上,俄罗斯民歌与中国书法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工程系詹钊逸同学创立了深北莫新声社,着力打造“深北莫青年话时事”品牌活动,其中“一带一路”主题宣讲吸引了140余名中俄师生参与,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将二外俄语的水平提升到了专业水准,成为了深北莫与莫大联合培养的应用数学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同学们,在未来4年的求学生涯中,希望你们不仅是世界的观察者,更是世界的参与者、探究者、对话者。让好奇心成为你们的指南针,让包容力成为你们的桥梁。去学习一门陌生的语言,去体验一场异域的节日,去理解不同的信仰与习惯——你们会发现,万物皆可对话,世界因你而更宽广。

请铭记: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广。

希望你们扎根人生的深度,在真理岩石上开凿阶梯

“根深者,叶茂;源远者,流长”。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浮于表面的追逐,而是如同工匠般,在科学真理的岩石上一锤一凿地探索。语言系赖甜甜同学始终以严谨的态度投入俄语与新闻学交叉领域学习研究,连续两学期获得校级学业一等奖学金,还获得硕士新生一等奖学金。她累计校译文件逾10万字,在实践中打磨出“新闻+俄语”的专业优势。就在前几天,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耿逸飞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学术论文,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任子萱、徐欣悦、黄暄皓、潘钰琪合作完成的学术论文,双双被欧洲国际商务学会(EIBA)第51届年会接收,并将于12月在大会上进行分享。这是学校本科生首次亮相EIBA年会。

同学们,希望你们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挑战难题。不要满足于知识的表层,要有勇气潜入思想的深海。用科学的精神去探索,用严密的逻辑去思考,让每一次探究都成为自我成长的阶梯。让你们的名字,镌刻在追寻真理的岩石之上。

请铭记:唯有深根,方能繁茂。

希望你们连接宽度与深度,在时代前沿创造价值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连接世界的宽度与人生的深度,是你们在时代浪潮中创造价值的关键。创新实践,不在于一时的灵感,而在于持久的探索与融合。你们要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将深刻的科学追问与多元的文化理解结合起来,成为真正的时代创造者。9月5日,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落幕。计算数学与控制系刘瑞达、左峻羽、程宇扬及生物系赵明泽四位同学跨学科组建参赛队伍,他们克服了非物联网专业的知识短板,通过近三个月持之以恒的“从零攻坚”,研发出了“麦粒AI+AR眼镜”项目,实现“手势点菜—AI交互—营养建议—健康预警”的全流程服务,真正打造出“私人营养管家”式解决方案,成功摘得华东赛区决赛一等奖与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两项殊荣。

同学们,希望你们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踏实地。让创新成为你们的习惯,让实践成为你们的信念。去探索未知领域,去解决真实问题,不惧失败,不畏挑战。愿你们在连接宽度与深度的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请铭记:惟创新,能致远。

亲爱的同学们,回望历史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珍惜当下、把握未来。当年窑洞里的微弱灯光,战时实验室里深夜未灭的蜡烛,如今延伸成你们笔记本屏幕上滚动的代码、实验台上闪烁的指示灯、调研日志里密集的注释。你们进入的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与个人交织的开放系统。愿你们以铸魂之初心、求真之定力、创新之胆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坐标和精神坐标,真正把“不负青春、不负韶华”这一句宏大口号分解成一串务实行为:一次严谨的数据清洗、一次失败后仍完整记录的实验、一次追本溯源的文献回顾、一次课堂上刨根问底的追问、一次跨学科的携手合作……只要不断把抽象理想折换为可验证、可迭代、可交付的成果,你们就在续写那段最初点燃的火种。

愿你们在四年之后回望:

你能在文化差异与价值冲突前保持谦逊且坚定;

你拥有了可被信赖的学术声誉;

你能把复杂问题分解为可验证、可迭代的模块;

你在关键课题上留下了可度量、可传承的创新技术成果。

让我们在今天,把“到来”转换为“出发”。以理性与热忱同频,以求真与创新共振。祝贺你们正式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关闭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大运新城国际大学园路1号

电话:0755-28323024

邮箱:info@smbu.edu.cn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版权所有 - 粤ICP备16056390号 - 粤公网安备4403070200252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