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俄两国元首达成重要共识创建的第一所中俄合作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发挥中俄教育合作重要平台纽带作用,融汇中俄优质教育资源,始终秉持“立德为本、文化为魂、学术为基、实践为源”的人才培养理念,精心构建“文化润育、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锚定建设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标砥砺前行。
为积极弘扬教育家精神,学校推出“吾校吾师”专栏,通过讲述教师的育人故事,引导全体教师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深北莫力量。
今天让我们走近语言系教授赵为,探寻他如何以语言为媒、以文化为魂,在中俄学生间搭建沟通桥梁的育人之路。
精准定位需求,定制差异化课程体系
2024年入职深北莫后,赵为承担了语言系面向俄语专业研究生及俄罗斯留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他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精益求精”的教学理念,致力于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创新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数字化等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专业学术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注重融入课程思政。圆满完成既定教学计划,并获得两国学生的好评。
2024-2025学年,赵为为研究生主讲了《笔译理论与实践》《俄中经济》《对外俄语教学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基础汉语与中国古代文学引论》等四门课程,教学对象涵盖了中国硕士研究生与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学生背景多元,需求各异。
面对不同的教学群体,赵为在深入分析和动态掌握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差异化教学目标与方案。对于研究生课程,侧重于学术性、思辨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翻译现象背后的规律、文学文本的深层内涵与文化语境,强化其独立翻译能力。对于留学生课程,则更加注重其汲取专业领域知识,将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助力其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专业学习与研究。通过课程学习,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与学术适应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他们不仅能够更顺畅地阅读专业文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还能撰写符合学术规范的小论文,课程对其专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与此同时,学生进一步增强了掌握汉语的意愿,激发了“走进”中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动力。
创新互动模式,融思政促文化互鉴
教学中,赵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融入课程思政,倡导互动探究,坚持案例教学。在研究生课程中,组织学生就特定专题进行课堂报告与集体讨论,激发其学术兴趣与批判性思维。在留学生课堂,鼓励学生主动表达思想,促进文化互鉴,深度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中国文化精髓。在讲解语言知识、文学作品时,自然融入中俄两国在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比较视角,引导留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培养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赵为全学年严格按照教学日历推进教学进度,圆满完成了所有课程的课堂教学、作业批改、阶段性测试及期末考核工作。教学秩序井然,课程内容深受学生欢迎。
深耕竞赛与考试培训,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除课堂教学外,赵为主动拓展课外育人渠道,以 “精准培训、靶向赋能”的方式,助力学生突破学业与竞赛难关。2024年9月,他主动提出培训4名同学参加2024年全国高校俄语大赛,学生斩获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25年6月,赵为为参加全国俄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同学提供咨询与培训服务,提升了考试过级率,巩固了学生参加过级考试的信心。目前,赵为在培训另外4名同学,备战2025年全国高校俄语大赛。
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推动中俄教育合作、培养跨文化高层次人才的征程中,赵为教授以“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在中俄学生间搭建起一座坚实的语言与文化桥梁。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高校教师“立德树人” 的初心与使命,也为学校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世界一流国际化大学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个人简介:

赵为,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至今在教学岗位上已工作43年。黑龙江省教学名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俄人文合作和上合组织教育合作俄语翻译中心主任(2010-2025),完成高级别各类文件翻译达一百余万字。历任黑龙江大学外语组督学、俄罗斯远东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黑龙江大学高翻学院院长。
长期讲授本科俄语实践课、俄语阅读课、俄语视听说等课程,从事翻译硕士口、笔译教学,为硕士生开设俄语实践修辞学、口笔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为博士生讲授《认知语言学》等课程。总主编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俄语阅读》(1-6册),总主编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俄语》(1-8册);总主编《旅游俄语基础教程》(1-4册);主编《新编俄语视听教程》;总主编义务教育初中教科书《俄语》(7、8、9年级);总主编普通高中教科书《俄语》(必修1-3册)等。
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获世界俄语教师联合会暨俄罗斯普希金俄语学院颁发的俄语教学推广奖;省级精品课《俄语阅读》负责人;国家级精品课《俄语实践》《俄语视听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主讲教师、核心成员;全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三次担任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俄语竞赛中国队总教练;多次获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
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语委重大项目《公共服务领域译写规范》,主持并完成教育部援外项目《友好使者》等项目。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正午时分》(2021-2025);出版专著《俄语俚语研究》(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成果);主要译著《天工开物》《希腊神话》《十万个为什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