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至27日,第四届俄语区国际中文教学研讨会在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成功召开。大会由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汉语中心和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共同举办,主题为“俄罗斯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聚焦教学法、教学资源、教师发展三大核心议题,分为主旨报告和分论坛研讨两部分,以线上线下等多元形式吸引了来自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多个俄语区国家50余位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从业者报名参加。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高度重视,教育处公参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当地时间7月26日上午9点,大会在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学术委员会会议厅隆重开幕。开幕式由亚非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巴拉博什金主持。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教育处公参曹士海、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超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院长马斯洛夫通过视频致辞对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第一副校长伊万琴科、汉语中心主任王玮、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教育处三等秘书张宏江共同参加了开幕式。


曹士海公参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向本次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新时代中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保持全方位发展态势,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作为中俄教育合作的标杆,对深化两国教育合作具有重要作用。他认为此次大会的召开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俄语地区中文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更承载了凝聚共识,推动发展的光荣使命。

陈超峰书记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两校合作办会既是中俄教育合作典范的生动实践,更是对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响应。当前国际中文教育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俄罗斯作为重要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文教育的本土化发展不仅关乎千万俄语学习者的成长,更深刻影响着中俄文化交流互鉴的深度和广度。他希望各位参会者深入交流,凝聚共识,探索教师队伍建设与资源创新的有效路径,为构建中俄学术共同体贡献力量。

马斯洛夫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在俄罗斯学习汉语的热潮中,急需新的汉语教学方法以满足高效教学和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当前俄罗斯汉语教育面临教学法体系专业度参差不齐、现代智能技术与传统教学法的平衡性、汉语教学专业化细分、数字化在线教学转型、汉语经典文本的重新诠释等挑战,他期待各位与会者找到共同应对之策,为汉语教学研究新范式发展做出贡献。

开幕式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与北京崇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向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捐赠了《国际中文学习词典》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9个语种图书。


主旨报告环节,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亚洲民族文学研究室主任斯特热恩斯卡娅分享了喀山帝国大学亚历山大·索斯尼茨基在19世纪上半叶在俄开展汉语教学的历史脉络与方法特征,揭示其在俄国汉学教育体系形成过程中的承袭与创新。华东师范大学吴勇毅教授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评述了目前关于汉语二语学习者言语行为习得研究的状况,包括言语行为的偏误分析和语用能力的发展,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可能的拓展与深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汉语中心彭兰玉教授提出词汇资源建设最具普遍意义的是词典的建设。她通过两种语文词典、一种内向型学习词典、两种外向型学习词典相关词汇标注、收释情况的比较讨论了新标准视域下国际中文词汇资源建设的原则、方法与实现路径。澳门大学徐杰教授指出华语的全球传播经历了一个由近及远,由内而外,逐层扩散的同心三环波浪式传播路径。众多华语区域变体组成一个多元一体的精彩世界华语大家庭。我们应在不同环圈中施行不同的教育模式和传播策略乃至大同小异语言规范标准。




分论坛研讨环节中,33位来自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三路并进,以线上线下同步方式展开讨论,分享教学科研成果与心得。“俄罗斯本土中文教学研究”分论坛上中外学者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教学、口语课教学设计、俄罗斯汉语教学实践、汉语量词教学等主题展开交流。总结俄语背景学习者特点,探讨教学模式与解决方案。“俄罗斯中文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研究”分论坛中参会者就中介语语料库建设、专业汉语课程设计、汉俄翻译人才培养等课题深入讨论。针对本土中文教育资源的不足,探讨共建教育资源的实现路径。“数字技术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语言俱乐部与文化活动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分论坛中参会者分享了如语言角等沉浸式语言活动对学习动机的正面影响,并依托实际项目讨论语言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同时对数字教育资源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展开思考。



27日上午,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俄方伊夫琴科院长、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赵为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乌里扬诺夫教授、汉考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黄蕾副总经理、北京语言大学施家炜教授五位专家为本次研讨会作了闭幕主旨报告。伊夫琴科院长通过本土教师视角对比了现代汉语教学法的传统性和创新性,为平衡教学可实施性和教学效果有效性提供了思路。赵为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国际中文学习词典》(初阶)的俄译项目,他指出这是一项融合词典学、汉语国际教育及翻译学的综合性研究课题。项目组依托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优质双语师资力量,整合资源,努力为母语为俄语的汉语初学者提供实用性强、方便应用的汉语学习工具。乌里扬诺夫教授分享了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的古汉语教学经验,以及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教学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对培养俄罗斯古典汉学领域的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


黄蕾副总经理围绕HSK考试改革与考试资源建设,介绍了HSK3.0考试。通过优化考试结构内容,实现中文测评科学化、标准化,努力构建丰富多元的考试资源体系。施家炜教授针对当前中国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学历层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5个思考方向,即:数字时代教育理念的创新与经验教训的反思、教师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资源建设、国际中文教师教育的“五个体系”建设。


闭幕式上,汉语中心主任王玮对此次会议做了总结。她表示自2021年举办首届全国本土中文教师教学研讨会,到今年的第四届研讨会报名参会者累计达到了八百人,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好评。适逢中俄文化年,本届研讨会立足俄罗斯中文教育的本土化发展,以学术交流与对话,促进中俄文明交流互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回赠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淮南子》等俄文版书籍,此书籍由亚非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教授共同翻译。经过近两天的交流讨论,研讨会于莫斯科时间7月27日上午正式闭幕。


此次举办第四届俄语区国际中文教学研讨会是汉语中心与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首次合作办会,既是中俄教育合作典范的生动实践,更是对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响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汉语中心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努力搭建集理论创新、经验分享、资源整合为一体,兼具学术性与实用性的交流平台,为构建中俄学术共同体,促进两国教育合作贡献力量。